去年中接受了《經濟日報》訪問,講述我建立這個網站的目的,其實當日似有談不完的話題,包括做財經記者是否很懂得投資,這一段沒有出街。
打從第一天當記者時,周圍都有人跟你討論這個話題。記得在財經報紙當記者時,我們十分尊敬、人緣又好的曹sir曹仁超(他當時主管信報投資版),也不時取笑我們(採訪部記者),”做得好的財經記者都已經發了達”。
又記得多年前,收到香港電台的記者電話,想訪問我討論一些關於財經記者投資及利益衝突的問題,我當時也婉拒了,因為我不能代表財經記者講說話。
投資及利益衝突
財經記者投資及利益衝突的問題,其實也正好約制了記者的投資取向。有記者會買很多股票,部份是由於工作需要,因為有些閉門場合只有公司股東才可以進場。為免有利益衝突,不少我認識的朋友,都不會投資自己負責採訪的公司。當然也看到有一些十分 “投入”的財經記者,一返回報館,全天候望著Boomberg及股票終端機,到股市收市時才開工,沒有人知道這些同事是留意市場動向,還是自己的投資表現。
財經記者也是普通投資者,分別是每天工作都接觸關於財經新聞及公司的動態,比一般人較易理解市場發生的事故。善加利用的話,也有助於趨吉避凶。不過有一些太投入,反而容易中了伏,被身邊過於樂觀的業內人士感染了,這些例子也看過不少。
財經記者會發達?
做得好的財經記者才不會發達,跟規矩做事的記者顧慮多多、受制於工作操守。如果做得好的財經記者會發達,哪做得好的、負責投資理財分析的記者或分析員,也會變大富豪?身邊也有不少從事基金業及ibanker都遇上跟記者同樣的紀律問題,不過他們都有嚴格的內部守則,不能自己炒埋一份,但同時亦有相對可觀的收入,可以抵償這方面的”損失”。
係呀,講咁多其實都是為自己解畫,我沒有發達,幸好我也不用為五斗米折腰😄。不用等上五、六十歲才可以退下火線,可以提早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要不然沒法誕生investcoo這個網站😄。
你們又有沒有其他的看法呢?
Ken says
我覺得財經演員在這方面更加有利益衝突,佢地每次講完野話無持有隻股票,意思不大。
Avery says
佢地受監管,唔想披露都唔得。記得早兩年都有位常見報的股評人,被人捉到受罰。